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

html模版citd計畫講座︱張偉:“過去之未來”的上海想象
10%公司派發上市公司變革紅利

能見度能源行業最具穿透力的思想

地產界地產界所有你研發補助想知道的事兒

財經上下遊跨界找尋市場常識

如何申請撰寫政府輔導補助計畫書 金改實驗室金融創新靈感集散地

牛市點線面簡單專業時尚的財富平臺

科技湃讓我們走近科學

澎湃商學院品牌課外書,生活經濟學

自貿區連線自貿區第一信息和服務平臺


5月12日晚,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、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張偉在浦東奇幻天空城“遠景之丘”,舉辦瞭一場題為“上海之未來——晚清民國的集體想象”的講座。這場講座是湯惟傑先生所策劃的“過去的未來”系列講座的第二場,在這場講座中,張偉教授與聽眾分享瞭晚清民國對未來上海的集體想象。
講座現場
張教授在上海文史研究方面浸潤已久,涉獵廣泛,有豐富的資料積累,特別對電影等視覺藝術資料尤為關註。這場講座中,張教授即透過近代文學、報刊、影視、圖片等,以四個案例說開來,講述百年前人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未來想象。
百年前的預言:浦東舉辦世界博覽會
2010年,上海舉辦瞭第41屆世界博覽會,這也是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。然而,在100年前的近代中國,即已有人預言瞭百年後的這次盛舉。
1910年,小說傢陸士諤發表瞭一部幻想小說《新中國》,想象在百年後,上海浦東舉行瞭一屆世界博覽大會,為迎接這個博覽會,上海發生瞭很多巨大變化,如建造跨越浦江的大橋、穿行地下的地鐵等等。在時人看來,這些大概都是很難想象的。在《新中國》的結尾有這樣一段對話,大抵也可看作是陸士諤的內心寫照:
妻子說:這是你癡心夢想久瞭,所以才做這奇夢。
丈夫說:休說是夢,到那時真有這景象也未可知。
妻子說:我與你都在青年,瞧下去自會知道。
丈夫說:我便把這夢記載下來,以為異日之憑證。
陸士諤《新中國》書影
然而,這一切也並非空想。張教授在講座中說,陸士諤對世博會的想象並非“空中閣樓”,當時中國對“博覽會”熱切關註,從士大夫階層到普通百姓都對“博覽會”有一種狂熱盼望,陸士諤的想象就是建築在這樣的舉國基礎之上的。
自1851年在倫敦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,以後數屆世博會在巴黎、紐約、芝加哥、米蘭等一些世界大城市相繼舉辦,舉辦世博會一方面是向世人展示瞭其國力強弱,另一方面借世博會之機,舉辦國也贏得瞭發展的新機遇。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,上海在1851年就參加瞭倫敦世博會,也參加瞭以後的幾屆世博會,對此媒體有大量報道。比如,在滬經營絲茶生意的徐榮村(1822-1873),他在1851年將自己經營的“榮記湖絲”送往倫敦參展,榮獲大獎,成為有官方正式記錄的中國參展世博會並獲獎的第一人。再如,參展1900年巴黎世博會的上海耀華照相館,其攝影放大照片是晚清中國照相館在世博會上唯一的一次獲獎,也是少見的和近代技術有關的獲獎展品。世博會上的中國身影還有,王韜曾在《漫遊隨錄》中記錄瞭他遊覽1867年巴黎世博會的見聞,這是首次見諸中國文人筆墨的世博會印象;晚清第一任外交官郭嵩燾曾率員參加1878年巴黎世博會開幕式,等等。陸士諤對於上海舉辦世博會的預言,其對百年後中國的“幻想”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。
而就在陸士諤的小說問世之際,以及這之後,中國近代史上仍有“世博會”的身影。比如,1915年民國政府第一次參加世博會,在這一年舊金山舉辦的世博會上,中國展品共獲得1211項獎,在全部參展國中獨占鰲頭。而且,在1910年、1929年,中國先後在今南京和杭州舉辦瞭南洋勸業會、西湖博覽會,其中作為晚清中國的第一次全國博覽會,南洋勸業會的規模與形式,處處以世博會為標桿。
“大上海計劃”:夭折的新上海中心
伴隨著近代開埠,租界就成瞭上海城區組成的一個部分。1927年北伐勝利後,上海成為特別市,地位得到很大提升。為打破租界壟斷城市中心,謀求自身發展,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瞭一項宏偉規劃,擬將位於上海東北的江灣靠近黃浦江的約7000畝土地建設成為一個“新上海”,政府的主要機構以及城市中心都將轉移到這個“新的中心區域”來。這就是“大上海計劃”。
“大上海計劃”與陸士諤的“幻想”不同,它的提出體現的是政府意志,其代表的不僅是市民對未來城市的想象,更是上層對城市建設、發展的規劃。這一計劃還被拿到世博會上展示,足可見政府的堅定信念。然而由於抗戰的爆發,“大上海計劃”最終隻實現瞭一部分,但這也足以給上海“黃金十年(1927-1937)”留下瞭一個鮮明的時代痕跡。
大上海計劃周年已建成的江灣上海市政府大廈
按照“大上海計劃”,國民政府將構築 11條“中”字打頭的馬路,10條“華”字馬路,5 條“民”字馬路,10條“國”字馬路,9條“上”字馬路,13條“海”字馬路,15條“市”字馬路,12條“政”字馬路和8條“府”字馬路,組合起來正是 “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”9個字。又按孫中山先生思想中的“三民五權”、“世界大同”進行分區,分區道路分別命名為三民路(解放後更名為三門路)、五權路(解放後更名五星路,因與吳興路諧音又更名為民星路)、世界路、大同路(未辟築)。除道路系統外,“大上海計劃”還建設瞭市政府大廈為中心、體育館、圖書館、博物館、市醫院、國立音專、廣播電臺、中國航空協會等一系列重要建築。
如今,在江灣地區仍可看到這座“過去之未來”的新城的遺跡。比如,坐落在上海體育學院內的“市政府大廈”,比如如今作為長海醫院影像樓的“上海市博物館”,比如,今天的江灣體育場就是“大上海計劃”中的“上海市體育場”。
書寫明天:“夢想的中國”“上海的將來”
總的來說,陸士諤的《新中國》和國民政府的“大上海計劃”反映的都是社會精英對“過去之未來”的想象,畢竟前者是晚清有名的知識分子,後者是政府精英。那麼,更普遍的社會大眾是如何想象未來的?透過1933年、1934年由《東方雜志》和《新中華》的兩次征文,或許可以瞭解時人普遍心理和認知。
20世紀30年代,上海已經成為遠東最大的都市,出版印刷業在上海尤其繁榮。1933年商務印書館旗下的《東方雜志》以“夢想的中國”為題發起征文,次年,中華書局旗下的《新中華》雜志又以“上海的未來”為題發起征文。這兩次征文活動應征者十分踴躍,既有著名人士,也有普通市民。
《東方雜志》“新年特大號-夢想的中國”封面
張教授在講座中介紹,《東方雜志》共刊出142人的“夢想”,其中有名望者如馬相伯、柳亞子、鄒韜奮、楊杏佛、陳翰笙、周谷城、顧頡剛、洪業,再如周作人、俞平伯、鬱達夫、林語堂、鄭振鐸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、徐悲鴻,等等。分析應征者,從地域來講,142人中上海占瞭78人,超過半數;其餘過十的地方隻有南京(17人)和北京(12人),其他地方應征者均為個位數。而從職業分佈來講,中等階級的知識分子和自由職業者為最多,大學教授有38人,編輯及作傢39人,記者和公務員各有12人,其他職業應征者均為個位數,而普通讀者主動投稿應征的有13人。在142位應征者中女性隻有4位,而人口之大多數的勞苦大眾無人應征。
而在這些應征者的“夢”中,痛苦的夢、物質的夢占據瞭大多數。
我們感覺到知識分子悲觀的氣氛是太濃厚瞭,不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大傢感到沒有出路,連夢也大多是惡夢或噩夢。——《東方雜志》編輯
中國是沒有未來的。——巴金
未來的中國是一團糟。——錢君匋
希望全國的人有飯可吃,有衣可穿,有屋可住,有人可愛。——洪業
未來中國首要之件便是:人人能有機會坐在抽水馬桶上大便。——周谷城
當然,這次征文中也有樂觀的“夢”,也有理性的“夢”。比如當時已94歲高齡的馬相伯(1840-1939)就從政黨、國會、憲法、土地、人口等十五個方面,設想瞭將來可能會有的情景以及如何實現的路徑。
1934年《新中華》以“上海的將來”為題的征文,情況大抵與《東方雜志》相同——悲觀派遠多於樂觀派。張教授在講座中還拎出瞭其中實現準確預言的幾點,比如:地價房租飛漲,人們都遠離市中心入住郊區;交通大發達,上通高架,下行地鐵;機器人大行其道;跑馬廳旁將建大圖書館,跑馬廳原址則改建為“人民公園”等。
六十年後的上海灘:誰說幻想就是胡鬧
講座的最後一部分,張教授介紹瞭一部科學幻想影片《六十年後上海灘》。這部影片誕生於1938年,當時上海正處於孤島時期。這部影片由新華影業公司出品,由楊小仲導演,韓蘭根、劉繼群等主演。新華影業公司在孤島時期的上海可謂是影壇老大,但是科幻片在當時是極少的。而這部影片幻想的六十年後的上海出現瞭人體冷凍、氣候控制、機器人、視頻對話等等超越當時人想象的情景,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為“胡鬧影片”。
張教授介紹說,這部影片的靈感來自於美國福斯公司1930年出品的《五十年後之新世界》,這部影片幻想瞭五十年後即1980年的科學發達之情景,而《六十年後上海灘》則幻想瞭六十年後即1998年的科學發達之情景。比較這兩部影片,在一些劇情和細節方面頗有雷同之處,比如影片中人物用編號稱呼,科學傢使用復活術讓人物復活以延續劇情,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又有不同,《五十年後之新世界》中使用發射器飛往火星,符合美國的開拓精神;《六十年後上海灘》主人公因時空穿越而前往後世,則更多瞭幾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。而且,二者時代背景不同,前者更多科學色彩,而後者則強調喜劇噱頭。然而,雖然說是噱頭,如今回頭來看,“胡鬧影片”中的一些幻想不也成為現實瞭嗎?
《新華畫報》1938年1月號以科幻片《六十年後上海灘》劇照為封面



政府補助經濟部補助計畫612EF3BAA19FCD1E
arrow
arrow

    fv40rvp6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